社會工作師手記:被需要的感覺真好
發布者:網上發布
主人公白木悟史是一位患了“自閉癥”的青年。某天晚上,當他深夜里在河畔獨自徘徊的時候,邂逅了一位正遭受老年癡呆癥折磨的老人。老人告訴主人公,他希望在自己的記憶完全喪失之前,見到一位女士。她是他年輕時的愛人,后來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在一起。這是他在記憶逐漸消失的時候,所回想起來的、最銘刻在心的人和事。他好想再見到那位當年被自己辜負的女人,并當面向她道歉。
經過一番考慮,白木決定幫助老人實現他的夙愿。他根據老人零星殘存的記憶,四處奔走尋找該女士的下落。幾經周折之后最終找到了那位女士,但是此時老人殘存的記憶已經被病癥吞噬殆盡,已是相逢對面不相識。帶著幾許茫然和哀傷,主人公卻驚奇地發現,在自己逐步幫助實現老人愿望的過程中,最終克服了原本自閉的心理疾患。
小說作者小杉健治,是擅長寫推理小說的名家。本書大致也可歸于推理小說之類,因為文中花了頗多筆墨敘述主人公幫助找尋老人年輕時愛人的下落時,逐步發現并展開的當年一起事件的秘密。但是我認為,這些篇幅僅是全書的一個插曲,是借著故事發展自然而然的導向,且無多大的跌宕起伏。
整體而言,此書雖不是非常出彩的流芳后世之作,里面卻可窺見人與人之間濃厚的情感聯系。特別是那位即將失去記憶的老人和即將失去自我的,跨越年齡的邂逅,編織出的感人故事。基于此,該書被評論家稱之為“有靈魂的小說”并不為過。
從專業角度來看,小說中老人所患的老年癡呆,表現為一組臨床綜合征,是由阿爾茨海默癥等相關疾病所引起的記憶、思維、分析判斷、視空間辨認、情緒等方面的障礙。早期患者主要表現為近期記憶力衰退、認知能力下降;中期主要表現為情緒不穩定、易動怒、猜疑、日夜顛倒、四處游走、日常生活需要他人扶助;晚期患者則會無法認出家人、大小便失禁、完全喪失自我照顧能力。此癥目前尚無治愈方法,但是早期診斷和干預,能一定程度上起到延緩病情進程的效果。近年來,很多學者主張用“失智”替代“癡呆”一詞。這應該更為妥切,“失智”一詞也較“癡呆”少了些歧視的意味。全球研究發現,在65歲以上的人群中,老年失智的患病率高達5%左右。小說結尾處的老人,記憶退行到了無法辨認親人的地步,在現實生活中也并不鮮見。隨著我國人口的逐步老齡化,逐年增加的患病人數以及失智癥對家庭、社會帶來巨大壓力,應得到更多關注。
小說中主人公白木悟史被認為罹患了“自閉癥”。自閉癥又稱孤獨癥,是一種神經系統障礙,癥狀通常表現為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溝通能力、興趣愛好和行為模式,通常起病于童年時期,目前病因尚不明了,也無治愈方法。目前,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自閉癥是由基因控制,再由環境因素觸發。很多實踐證明,一部分自閉癥患者經早期干預后基本能適應社會生活。也有研究發現,很多患者無法真正融入社會的原因,和社會本身的接納程度有很大關系。自閉癥患者的治療和預后,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但是目前來看,自閉癥并不會完全痊愈。大多數患者預后還會不同程度受到病癥影響,比如無法理解別人感受、害怕人際間目光和身體的接觸、某些感知覺(如聽覺)過敏等。自閉癥患者中有部分人在某些方面卻有超群之處,這與患病程度、早期干預效果、環境影響和先天特質有很大關系。好萊塢影片《雨人》中曾有生動的描繪。
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心理疾患的外顯癥狀和自閉癥有些相似,如回避型人格障礙。其最顯著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采取回避態度或無能應對。回避型人格的行為退縮根源通常來自于心理的自卑。生活中,想與人來往,又怕被拒絕、嫌棄;想得到別人的關心與體貼,又不敢親近。因此,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交往障礙。
兩者相比,自閉癥往往是生理問題引起,雖不能排除環境影響,但是程度較重、很難恢復;回避型人格障礙則更多屬于環境造就、程度較輕、較易治療,雖然兩者有時界限并不十分清晰。筆者認為,小說中主人公白木悟史,并非童年起病,發病受后天影響較多,且癥狀較輕,最終在幫助老人完成夙愿的過程中得到康復,應屬于回避性人格障礙的情形。主人公的康復機理,第*因素是體驗到自己正在被需要,這正是治療回避人格的良方——感知自己是有價值的人,從而降低或消除自卑感;其次,在深入尋找那位女士和調查當年事件的過程中,主人公不斷地進行人際溝通和交往行為,這又是治療回避人格的良方。
雖然小說的最后,并不是大團圓的結尾,但是讓讀者經歷了比較現實的過程。當我闔上書本時,突然有一句話涌上腦際——“被人需要的感覺真好”。就像小說中的主人公,經由被他人需要而克服了心理病癥,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遇到過被需要情形、都體驗過被需要的感受。最直接的可能是我們的孩子、家人和朋友需要我們,還有很多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也需要我們。我想,當我們被需要的時候,除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關懷他人和幫助他人,我們是否也該心存感激呢?因為經由被他人需要,我們能感受到因自己的價值而快樂,能體驗到因自己的存在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