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學習必須看的文章——必殺技
發布者:網上發布
聲線
聲線是自聲源發出,代表聲能傳播方向的曲線。只有在幾何學聲學適用的范圍內,聲的波動性質不計,聲線才有意義。在各種同性的媒質中,聲線代表波的傳播方向,處處與波陣面垂直。由于折射和反射現象存在,聲線不一定是直線,可以是折線或曲線,但聲線與波陣面始終正交。 聲線也指人發聲的音色。如果把人的嗓子比做樂器的話,聲線就是人發聲的音色 。不同的人由于聲帶構造不同,聲線也就不同,就像小提琴,鋼琴,吉他,口琴等音色都不一樣。(音色與振動頻率無關,只與材質,構造有關。)
音樂的感受是天生的
音樂的感受是天生的,你有多少就是多少,后天彌補的音樂感受很少很少。流行歌曲需要流行歌曲的感受,民歌需要民歌的感受,比如你要閻維文唱“一無所有”,我敢保證會笑翻一幫人!歌手的感受不同,演唱歌曲的處理方式也不同,有的處理得很平淡,有的處理得扣人心弦。這些處理都是很微妙的,比如一個小小的換氣、一個強調的重音、一個不換氣的長拖音或者一個驟然的收尾……這些就只能意會了。
高音找感覺
好的演唱要綜合很多方面,不能說高音越高就是唱得越好。確實,很好的高音能給歌曲的高潮部分增添渲染力,但奉勸朋友們不要只知道高音的價值而忽略中低音,其實飽滿的中低音也很有感染力
唱高音的時候,氣息一定是以小腹、丹田為根基的,京腔講究“丹田氣”也是指的這種發聲位置。
找找感覺1:如果你是一個女孩,鞋子上突然有一只老鼠,你會怎樣?估計會“啊~”的一聲長鳴,并且還有“假聲”的發聲位置。等你平靜之后,你在“啊~”一下看,大多數再也“啊”不上去了。為何?因為你收到驚嚇的的那一刻,你的小腹在緊張,(想想被驚嚇的感覺,是不是全身肌肉繃緊?)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根基,加上一股強大的氣流(可以理解成唱歌的氣息),直沖嗓子眼,聲音不高才怪。所以,你可以把飆高音的感覺理解成“緊張”、“振作”,記住,一切以小腹為根基,要唱高音不是抬起頭往上扯的,是感覺重心向下的一種反彈力。
找找感覺2:見過橡皮水管嗎?要水管里的水飆向更遠怎么辦?掐緊水管前端,縫隙一小,壓力增大,水就沖得更遠。其實高音不一定要音量很大,有些歌手演唱高音時唱出很大的聲音,我們說那是用力氣和肺活量在唱,而不是在用氣息和技巧在唱。想象水*頭理論,應該可以悟出些道理。
找找感覺3:地上有一塊很大的石頭,把它搬起來吧。你一彎腰,嘴里數數:“一、二、三、走……”,我想這個“走”字你一定用了氣息。我不多說了,感覺一下吧,身邊有些什么重的……呵呵!這只是一些我創立的讓你感覺氣息的方法,不正規,但很有效。
還要告訴大家一點,表現高音的能力與你本身嗓子條件有關,如果嗓子天生高亢是很大的優勢,比如“孫楠”就是典型的高嗓子,高音演繹不會那么費力。嗓音條件不好的歌手就要靠大量的氣息和方法了,但不管是嗓音條件好或不好,聲音都是通過氣息唱出來的,就像香煙要通過過濾嘴一樣,聲音過濾一下會更美。
另外我還告訴大家一種心理方法,高音時想象你是在面對廣闊的大海高歌,望不到邊的海天一色,這樣的風光不值得你大聲吶喊嗎?
共鳴和顫音(又叫泛音)
我們人體發聲的主要器官是我們的聲帶,但是如果只: 靠聲帶來發聲,我們的聲帶就顯得十分之脆弱了。人的身體是個大的結構,是個大腔體,如 果聲帶產生聲音, 通過一定震波和身體其他部分產生相近頻率的共振將大大加強聲音的質量和亮度,這就是共鳴。人體的腔體有很多,如鼻腔,頭腔,腹腔等等。一般我們共鳴比較好的是使用頭腔共鳴, 因為頭腔共鳴可以產生相對理想的效果, 我們在演唱時可以想出自己 的聲帶和嘴巴等發聲器官和頭部是相通的,聲音是往上拋出的! 訓練共鳴可以結合韻母方法來訓練,如啊母音適合練頭腔共鳴,M 音適合練鼻腔共鳴,當你感受自己身體部分和聲 帶產生微小的麻麻狀態就說明共鳴在產生。 至于我們通常使用到很多的顫音唱法,也是共鳴的作用,由于共鳴產生,其他腔體引起共振,但又不完全和聲帶的頻率不一致,所以會產 生略不同于聲帶的音高, 兩種音響效果打在一起就會產生細小的聲音波動, 這就是顫音。訓練顫音(泛音)的方法也是訓練共鳴,有了共鳴再加上一些氣息的配合就會自然產生顫音(泛音)演唱是一項非常高級的生理和心理活動,有了正確的生理狀態是前提,但是正確的心。理狀態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時候心理狀態的不佳會直接導致演唱生理狀態的變化。所以演唱時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也是非常關鍵的。不管是錄音時還是演唱時,經常會有朋友感覺到自己很緊張,狀態不好,包括我自己也有這樣的經歷。這時候心理狀態的調整就顯得十分重 要!首先可以采取聯想的方法,多聯想自己生活中與歌曲內容表達基本吻合的生活場景,盡量讓自己有一個生活中的心理狀態。 其次可以演唱一些簡單短小的練聲曲或者哼鳴曲,充分放松聲帶。還可以打打哈欠,將喉頭放下,回歸到很松弛的狀態。同時暗示自己緊張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有放松下來狀態才能好。由于歌唱技術是一項技術活動,它和其他技術活 動一樣,需要長時間反復的訓練重復,使發聲的各項運動回復到人自然科學的一種狀態。而且流行通俗唱法在中國音樂教育學術界歷來就有一些爭論,處于一個不太成熟的時期。因此大家還是要自己多想多體會多感受,悟出屬于自己獨特的專有的一些技巧和技術。